再品总书记“三要三必须”的“农情”

新闻动态

搜索
更多
新闻
再品总书记“三要三必须”的“农情”
来源 :[db:来源]   作者 :尹宝平   发表时间 : 2016-05-11 23:19:24   浏览 :

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: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,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,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。”(新华社4月28日)

尽管,总书记“三要三必须”的论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,但读来却感人至深,振聋发聩,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对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浓浓真情。

“农,天下之本,务莫大焉。”“食为人天,农为正本。”毛泽东同志也曾讲“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。”可以说农业是安天下、稳民心的基石产业,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。人是铁,饭是钢,一顿不吃心发慌。农业是关乎13亿多国人吃饭的重大战略问题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有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传承,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耕地面积为20.25亿亩,确保全国人民吃得饱、吃得好、不出任何问题,责任胜过万钧重,自然是总书记最为关心的天下第一等大事。正如总书记强调的:“要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,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,加强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加快发展现代农业,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。”

“暮鸟归巢急,寒牛下陇迟。”唐代诗人陈甫在《村居》一诗中,描绘出了农村一派安宁祥和的田园气息。农村是承载中华民族乡愁的精神家园,农村广阔天地,最能锻炼人,也大有可为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。问题就是声音,短板就是方向,补齐农村这个短板,推动城乡一体化,提高粮食生产效益,增加农民种粮收入,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无一不是总书记经常关注过问的重大话题。正如总书记惦念的:“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、留守的农村、记忆中的故园。”

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”“农民有体面,小康才全面。”我是农民的儿子,是农民养育了我,我们的农民最淳朴善良。然而,我们应当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,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,农民增收也成为全面小康进程中的短腿。为此,总书记亲自发出了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,部署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,动员全党全国齐心协力,帮助贫困农民摘穷帽、挖穷根,让广大农民吃得饱、穿得暖、住得好、有钱花,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,让全面小康的春风温暖每一个农民。正如总书记讲的“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,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把种什么、养什么、从哪里增收想明白,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。”“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走一走、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,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,化解农村社会矛盾,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做广大农民贴心人。”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;水滴石穿,非一日之功。总书记心系“三农”、 挂念“三农”的博大情怀积淀深厚,由来已久。正如2012年2月,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的身份访美期间,在出席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致辞中回顾到的:“我曾在中国西部地区当过7年农民,还当过一村之长,我在中国河北、福建、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职时也都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,对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很有感情。”而这份感情,正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从政操守。